新能源汽车资质发放(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2024年03月09日 来源:点击: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工信部清理新能源“僵尸企业”的行动正悄然进行。9月3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公布了拟上报《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第1批)》企业清单进行公示的通知。

公告显示,对《公告》内2017年7月1日前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进行梳理后,拟将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企业名单上报工信部,公示期为9月3日-9月9日。

这意味着,9月9日之后,该批公示的30家企业将无法继续生产新能源汽车。汽车头条APP注意到,工信部公示的三十家新能源企业中,不乏华晨汽车、广汽本田、长安标致雪铁龙、长安铃木、芜湖凯翼等活跃在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车企。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与之并列的,还有第六家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万向,这也让万向成为十五家新获得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企业中第一家被“踢出局”的公司。未来,或将有更多拥有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被剥夺入局新能源的资格。

围城内:是恐慌还是不屑?

万向取得新能源生产资质已经一年有余,但造车动作却少有进展。或许,万向们早已经料到有这么一天。

2017年6月4日,发改委、工信部两大部委联合发布《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发改产业﹝2017﹞1055号),再次重申申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应符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第27号令)的要求,并对新建纯电动商用车企业提出明确要求。

该《意见》发布后,便再也没有一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发放。至此,新能源生产资质的申请和发放工作暂停至今。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有分析人士表示,发改委暂停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发放的原因在于,此前十五张新能源生产资质发放速度过快,且并没有鲶鱼企业出现搅动国内新能源市场。这也引来了汽车圈的集体抨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年勇在今年泰达论坛上表示:“当前汽车产业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行政效率不高,事中事后监管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僵尸企业和僵尸资质无法及时退出市场,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管理机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经过了一年左右的梳理审核,在工信部颁布第一批禁止生产新能源车名单的同时,另一条新能源生产资质审批道路也将打通。5月25日,发改委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新建纯电动汽车资质审批权下放至地方。

不过,新规列举了包括“核准新的电动车项目前先要清理新能源僵尸车企”等多项规定,将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要求提高了几个维度。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这让早期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再次陷入了“被清理”的尴尬境地,除了万向之外,如江苏敏安、河南速达、陆地方舟等没有造车动作的企业岌岌可危。

或许是新能源生产资质的获得太过容易,或许是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十五家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少有做出成绩者,有些甚至在取得资质后没有任何造车进展。即便是业内传言的清理新能源“僵尸企业”的风潮正盛,部分僵尸企业依然对此无动于衷。

围城外:是庆幸还是焦虑?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没有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此时却因资质问题陷入了焦虑。进入到2018年,造车新势力企业集体进入了量产交付阶段。不过,产品想要投放市场并掌握品质把控主动权,造车新势力企业们还需要获得一张新能源生产资质。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不过,有了僵尸企业获取新能源资质的先例,发改委对新的资质发放慎之又慎。一年以来,即便市场呼吁再强烈,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冲破资质的围墙。

在新能源生产资质供需失衡的关系中,造车新势力企业为了实现量产交付也是各出奇招。目前造车新势力企业中发展靠前的蔚来汽车,选择了由江淮汽车代工的方式;威马汽车则选择收购大连黄海和中顺汽车的方式获取生产资质;而小鹏汽车则选择自建工厂以及由海马汽车代工的方式生产。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不过市场终归要走上正轨。庆幸的是,在经历了申请资质扣门无望的无奈与焦虑后,继续获得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企业终于迎来了一次曙光。

随着《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颁布,造车新势力企业们对生产资质的渴求程度再次提升。拜腾宣布与一汽合作引来汽车圈的纷纷猜测,双方的合作最后是否会涉及到资质的转让?

目前,生产资质的转让方已经不限于传统企业,十五家获得生产资质的企业也被有心造车的企业纳入收购范围。此前,神州租车已经通过控股五龙电动车的方式获得了新能源商用车和乘用车两张制造牌照的使用权,开启了收购十五家独立获得新能源乘用车资质的先例。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令人遐想的是,此次公布三十家新能源企业出局后,是否将倒逼这获得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僵尸企业开始布局造车呢?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在国家大幅度补贴的年份尚且没有付诸造车行动,在新能源补贴退坡,合资股比开放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僵尸企业自然也不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造车。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通过地方政府资源或是其他方式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某些企业,在获得资质后便面临着建厂、量产等一系列难题,这需要构建一整套制造体系并投入大量资金,这对本就无意造车的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因而它们迫切希望摆脱资质舒服,通过出售反而大赚一笔。而有意造车却没有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企业,自然是希望获得造车的“准生证”,从而全盘布局造车业务。

因而唯一的可能是,其他僵尸企业将效仿五龙电动车的做法,售卖新能源生产资质大赚一笔,获取价值十亿左右的利润。按照行业规则,“双资质”是进军新能源产业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因而获取新能源双资质的企业或将成为造车新势力优先抢占资质的资源。

“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在新能源生产资质的门口,钱钟书先生的一席话再次道出了其中真谛。

以下附上公示企业: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新能源资质“围城”内外:僵尸企业被踢出局,资质发放再生变数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